推广 热搜: 教师  系统  蒸汽  行业  机械  设备      参数  经纪 

重磅榜单!绵阳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日期:2024-06-06     移动:http://www.cs-ej.cn/mobile/quote/6615.html


5月29日,以“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现场发布了三个绵阳“年度十大”,中国(绵阳)科技城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绵阳)科技城2023年度“十大创新产品”、中国(绵阳)科技城2023年度“十大创新企业”。

缘何上榜?本文我们走近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绵阳)科技城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01

核聚变反应堆氚工厂技术工程规模演示平台设计建造与试验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设计建立了目前国内外同类系统中氢同位素处理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回收效率最高、集成性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聚变堆氘氚内燃料循环演示实验系统,设计建立了满足ITER工况要求的中国氦冷固态增殖剂实验包层系统 (HCCB TBS)涉氚系统低压、高压和仪控模拟测试平台,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数m3/h级聚变堆氘氚内燃料循环运行处理氢氘模拟工艺实验数据。

发展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涉氚工艺技术、设备和关键材料,突破了未来聚变堆内燃料循环所需的氢同位素快速净化回收、氢同位素分离以及贮存与快速供给的工程规模处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提升了我国在氚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相关技术成果为我国聚变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复杂工况下高精度实时位姿视频测量系统研制及应用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复杂工况下高精度实时位姿视频测量系统是空气动力试验高精度位姿无损测量不可或缺的仪器,该系统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高噪声、强振动、强干扰、高/低温环境下高精度实时位姿无损测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一直以来,基准失稳、眩光干扰和实时测量是业内公认的位姿高精度测量三大难题,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创建了基于界约束位姿全局视频测量方法,发明了高亮微米级荧光标记点制备技术,研发了多GPU并行加速图像解算技术,突破了基准失稳、眩光干扰和实时测量三大“卡脖子”难题。

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大飞机、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空气动力试验,服务于13个行业200多家单位,为绵阳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03

大型矢量推力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设施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国之重器”—大型矢量推力航空发动机试验设施,是我国现役最大的高空舱。该高空舱独立自主研制,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矢量推力功能验证试验空白,完善了发动机试验验证体系,为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制提供了大力支撑,具有显著的国防意义和社会效益。

04

基于中国绵阳堆的高水平中子科学装置研发取得新突破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大型核设施的中子科学装置具有超级显微镜之称,可对复杂工程构件内部进行定量无损检测,是解决我国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国之重器。

自主设计研制了我国首台冷中子工程应力综合测试装置“河图”,大幅提升了残余应力和晶体取向测量能力,应变分辨率、冷中子注量率和空间分辨等核心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研制了中子自旋回波准弹和小角散射装置,自主研制了中子自旋调制关键器件实现了超高能量分辨率和超宽探测尺度范围,将我国物质微观动力学探测极限提高了三个量级。

上述新装置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具有引领性和先进性。有关成果授权专利、软著13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已在核电、航空、芯片等国家重要领域发挥作用。

05

9MeV光阴极注入器驱动的高能微焦点X射线CT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针对高端制造业对高能、高分辨率X射线工业CT的要求, 9 MeV光阴极注入器驱动的高能微焦点X射线CT通过利用光阴极注入器之一目前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电子源,产生焦斑极小的高能大剂量X射线源,显著提升了目前高能X射线工业CT的空间分辨能力。

该进展突破了高占空比常温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超高功率密度辐射旋转靶等关键核心技术,将此前公开报道的高能工业CT的最高分辨率水平提升了3.75倍,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解决了目前航空航天等领域大型复杂构件细微缺陷精密检测的难题。

该进展给我国高能CT技术带来飞跃式的进步,也意味着无损检测领域增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检测手段。

06

新型高精度宽量程宽频电磁效应传感器件与重大电气装备非接触感知关键技术

西南科技大学

该进展突破了高精度、宽频大量程磁电传感器件自主研发的技术瓶颈,开辟了电网及装备状态信息非侵入式获取和多参数融合感知的新方向,系统解决了基于磁测量的状态估计等关键技术,并扩展到智能电网输电线路监测、智能变电站瞬态磁场评估等多种应用领域,建立了完善的非接触测量理论、技术和应用体系。

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5件、美国专利4件,参编标准6部,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7篇,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已应用于多项西电东送重大工程与各级输变配用电网,以及核、航天等领域特需测量场景。

项目成果为解决高端传感芯片卡脖子难题做出突出贡献。近年直接效益8.87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07

多面异构体表面缺陷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多面异构、复杂背景的高精密产品表面缺陷检测难题,通过人工智能、5G、自动化等技术为产品外观质量检测提供高精度智能化解决方案。

该进展研发了工业元模型、“人在环中”人机协作进化、回流载座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了复杂背景纹理下的缺陷识别难、缺陷样本稀缺引起的模型泛化难及产品搬运易受损等技术瓶颈,实现了全球首套连接器外观缺陷智能全检系统,打破了高端检测装备“卡脖子”问题。该系统检测精度小于0.02mm,准确率超过99.98%,效率较人工提升72.22%,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7000万元/年。

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技术成果同时应用到了摄像头、压缩机、芯片等领域,推动了产业智能化升级。

08

MEMS磁通门传感器国产化替代核心技术突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面向地磁导航、磁引信、深海探测、空间磁探测、石油勘探、特高压等领域的高磁场检测精度需求及微小化、低成本的磁场检测需要,该进展突破了“高灵敏度、低功耗MEMS磁通门设计技术”、“高磁导率、低矫顽力磁心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全国产化MEMS磁通门传感器的研制,初步建成MEMS磁通门设计、工艺及测试平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破了国内高端弱磁传感器产品不能自主可控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提升国产装备智能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我国打造健康发展的高端磁传感器核心材料、工艺、器件及应用生态系统。

09

高产稳产多抗优质突破性小麦新品种“绵麦902”的选育与应用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创新集成分段式多性状聚合育种方法,创制出新型小麦易位系材料,打破了不同性状间的不利连锁,发掘了一批高产抗病抗逆主效基因,育成了矮秆多抗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绵麦902”。

该品种是首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绵阳造”小麦品种,创造了西南小麦规模化种植高产纪录;实现了小麦高产稳产、绿色多抗、优质专用的协同改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构建了优质专用小麦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节本增效上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入选四川省首批当家品种。

“绵麦902”的选育与应用为夯实绵阳种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0

乳腺癌病理分型拉曼快诊技术突破与应用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绵阳市中心医院、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

乳腺癌病理分型拉曼快诊技术突破了“复杂混合物体系痕量生物大分子拉曼特征信号提取与识别”关键科学问题,将增强拉曼光谱检测对象由小分子体系真正扩展至生物大分子体系,形成了国际首项通过分子本征结构直接表征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种类及表达程度的诊断技术。

该技术不依赖抗体试剂,单片单次检测即可覆盖全部肿瘤标志物;实现了乳腺癌病理分型及分级智能化诊断,无需人工阅片;检测全流程耗时小于1小时,与金标准结果一致率高于90%,可同时满足快速、精准、经济的需求。

该项技术属于普适性物理方法,其检测对象可进一步扩展至各类癌症及其他疑难病症,为生物医学提供了全新分子诊断工具,具有重塑现有医疗诊断技术格局的潜力。

原标题:重磅榜单!绵阳202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编辑:周希    责编:肖玲     审核:牟勇

本文地址:http://www.cs-ej.cn/quote/6615.html    成事e家 http://www.cs-ej.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